凝聚國際學界共識 為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貢獻力量
胡光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和平之路: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前景”國際研討會將于5月26日以線下線上方式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巴西、波蘭、俄羅斯、法國、哈薩克斯坦、美國、南非、日本、沙特、泰國、土耳其、烏克蘭、印度、印尼共15國數十家智庫機構的學者將就烏克蘭危機的多維探源和未來走向,以及政治解決危機前景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當前,烏克蘭危機仍在延宕升級,外溢效應持續顯現,已成為自冷戰結束后歐洲持續時間最長、造成損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地區沖突。國際社會對?;鹬箲?、緩和局勢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勸和促談,反對火上澆油。與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希望戰火盡快平息,和談得以重啟。中國關于烏克蘭危機一貫的立場就是勸和促談。自危機爆發以來,中方為化解烏克蘭危機,推動地區重回和平,做出了重要努力。
2022年3月,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峰會,提出應對烏克蘭危機的“四個應該”: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該得到支持。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時,就烏克蘭危機提出“四個共同”: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共同為危機地區的平民過冬紓困,改善人道主義狀況。同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時,提出“三點思考”:一是沖突戰爭沒有贏家;二是復雜問題沒有簡單解決辦法;三是大國對抗必須避免。
今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之際,在“四個應該”“四個共同”“三點思考”的基礎上,中國發布了《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文件涵蓋了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鹬箲?、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外運、停止單邊制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戰后重建等12點內容,系統闡明了中方立場主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認同。
3月,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習近平主席指出,歷史上看,沖突最后都需要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越是困難重重,越要為和平留下空間;越是矛盾尖銳,越不能放棄對話努力。
4月,習近平主席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負責任大國,既不會隔岸觀火,也不會拱火澆油,更不干趁機牟利的事。中方將堅持勸和促談,為盡快止戰?;?、恢復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過去一年多來,習近平主席在與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法國等相關方的高層會談中多次呼吁和平解決危機,重申中方支持并期待俄烏雙方恢復和談,并堅定承諾中方愿為推動烏克蘭問題政治解決做出不懈努力。與此同時,自危機爆發以來,中方密切關注交戰區的人道主義狀況,已向烏方提供了多批人道主義援助,從行動上踐行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諾言。今年5月15日,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開啟歐洲之旅,出訪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歐盟和俄羅斯,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積極開展溝通。這是中國發揮勸和促談建設性作用的又一次具體行動,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以上都表明,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始終堅定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核心立場就是勸和促談。中國愿為緩和局勢、化解危機繼續發揮負責任、建設性的作用。
5月26日將舉辦的“和平之路: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前景”國際研討會,是中國發揮智庫“二軌外交”作用,為推動勸和促談做出的一次學界集體努力。相信此次會議能為進一步凝聚國際學界共識搭建平臺,為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進程貢獻中國力量。
(來源: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網站 審核:李小華 戚易斌 張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