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通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 讓流動兒童和城市一起成長
中國網5月26日訊(記者 韓雅潔)5月25日,“連通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在城長’讓流動兒童和城市一起成長”主題媒體沙龍暨“汩汩——流動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公益藝術展在京舉行?;顒佑杀本┦形鞒菂^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辦、中國好公益平臺支持。流動兒童服務支持領域的社會組織代表、研究機構、一線工作者與媒體記者展開交流,探討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急缺性、重要性及解決思路。
根據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共同發布的《2020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流動兒童規模為7109萬人,流動兒童占全部兒童比例為23.9%,平均每4名兒童中就有1名是流動兒童。與城市當地戶籍兒童相比,無論是教育機會還是社區和社會服務,流動兒童獲得的資源都較為有限。
為流動兒童提供“物理空間+社會化服務”
本場沙龍上,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陶傳進從流動兒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境和解決方案兩個層面,為大家做了“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問題和努力”主題演講。
陶傳進認為,對于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的流動兒童來說,臨時住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仍有強烈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社會組織可以為流動兒童提供資源、幫助和社會服務,這其中頗有成效的服務模式是為流動兒童創建一個物理空間,并在其中開展結構性的社會活動,即通過持續地開展活動,讓流動兒童和社區建立連接,將其社會關系扎根于城市。這一模式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流動兒童所面對的難題。
平等、參與、接納、友好,是社會組織為流動兒童開展服務的基調。在“物理空間+社會化服務”的探索中,社會組織運用參與式的工作方法,發揮流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
活動現場
在城長生活館: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探索實踐
那么,這一模式在現實中是否可行?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發總監李遠香詳細介紹了“在城長生活館”的項目模式,用生動的講解給出了“完全可行”的答案。
李遠香分享說,“在城長”就是希望流動兒童和城市一起成長。流動兒童的社區生活現狀中有一些不利于其成長發展的因素,如居住環境雜亂,父母工作時間長、無暇陪伴兒童,社區及周邊人員和環境復雜、安全隱患多,一部分流動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相對滯后,學習習慣和行為問題突出,流動兒童和家庭缺少社會支持力量,應對困難的能力薄弱等。針對這些挑戰,“在城長生活館”從提供安全友好的社區活動空間、兒童保護服務、家庭教育支持和兒童社會情感學習與發展機會等方面入手,幫助流動兒童和家庭彌補社區服務不足,助力流動兒童健康成長。
“在城長生活館”非常關注為流動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社會情感學習與支持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吐槽大會”“兒童情緒小組”“生命圖書館”等,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與自己、同伴、家庭、自然和社會的良好關系,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在李遠香看來,“在城長生活館”在為流動兒童提供社區服務方面既具有基礎性、重要性,又體現出創新性和前瞻性。生活館通過本地社會組織的社工為流動兒童提供全年陪伴和指導,開展最基礎的兒童保護、困境流動兒童個案服務,從預防的視角避免兒童權利侵害和困境固化帶來的彌補成本,提升流動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培育流動兒童和家長的主體性和社會性。同時,生活館以本地化運營為原則,以參與者為中心開展社區動員和服務,實現受助者向施助者轉變,從而構建本地支持網絡,擴大社會合作,實現公益項目和社會組織的有機生長。
“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提供兒童友好的空間和服務?!崩钸h香認為,“在城長生活館”多年實踐為未來流動兒童服務工作帶來了一些啟發。首先,流動困境兒童因為戶籍、居住地、父母職業、升學政策限制等問題呈現隱蔽性和動態性特點,且沒有被納入現有的民政困境兒童幫扶范圍。其次,城鄉兒童之家應盤活公共場地資源,引進、嫁接社會組織在地化的社工服務,通過“物理空間+社會化運作”的模式服務更多的流動兒童。
活動現場
從流動媽媽轉變為公益實踐者
“我特別感恩能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遇到常青藤?!痹G嗵俦本┨鞓蛏铕^、太平街生活館館長易靜說。易靜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在城長生活館”給她自己和孩子帶來的神奇改變。
2008年,易靜和家人初到北京,那時她是一名全職媽媽,住在南四環一個流動人口集中的社區?!氨本┖艽?,當時除了幾個老鄉,幾乎沒有什么朋友。就這樣在北京很無趣地生活了幾年,發現自己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與社會越來越脫節,內心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都不太敢和人打交道,做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那種孤獨感、焦慮感真的只有自己知道,無法言喻?!币嘴o回憶說。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易靜和孩子第一次參加生活館組織的親子活動,活動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隨著母子倆多次參與生活館的活動,易靜逐漸變成了生活館里的志愿者媽媽,又成為一名全職公益人,先后擔任常青藤北京天橋生活館、太平街生活館館長。在服務過程中,易靜發現周邊社區的孩子們缺少深入交流和互動的機會,于是她設計了“同伴學堂”,以兒童為中心,由孩子們擔任小老師,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同年齡的小伙伴做知識講授,藝術交流,成長共學,游戲互動。同伴學堂搭建了一個孩子們對話、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有效激勵了孩子們的正向學習,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自信心,讓孩子對社區生活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2020年7月,在北京生活12年后,易靜一家到天津安家落戶。初來乍到,易靜注意到新小區里的流動兒童數量多、資源短缺。于是,易靜對社區居民進行需求調研后,在常青藤團隊的支持下,在天津創辦了一個全新的“在城長生活館”并于2023年5月對外開放,繼續為當地的流動兒童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服務。截至目前,新館注冊志愿者已超百人,服務人次達到2000人次以上,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坝辛松铕^這個平臺,我們初來天津的焦慮感減少了,孩子和大人都交到了新朋友,孤獨感越來越少,大家對天津的新家產生了歸屬感?!币嘴o說。
活動現場
連通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隨后,專家和一線社會組織代表圍繞“連通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展開熱烈討論。
澳門同濟慈善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項目經理翟希婷認為,社會組織在社區服務方面具備天然的優勢:社會組織可以扎根社區,有效地撬動當地資源;此外,當社會組織為流動兒童家庭服務時,可以有效觸達流動兒童的父母,由此幫助家長建立良好的育兒理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
在討論如何將實踐證明有效的工作方法拓展到更廣的地區,讓更多人受益時,嘉賓們認為社會組織在社會發展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可以通過政策倡導、公眾倡導、社會動員等方式,讓更多人關注和支持流動兒童群體,其中媒體扮演著重要且關鍵的角色。
最后,嘉賓們還對如何進一步改善流動兒童社區服務的相關政策提出了具體建議。北京市西城區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創始人、理事長林岳提出,希望國家已經建立的“兒童之家”能夠運轉起來,其服務范圍能覆蓋社區中的流動兒童。她同時希望將流動兒童中的困境兒童納入民政系統的困境兒童托底服務對象?!叭绻覀兡軌蜃龅竭@些,對流動兒童的幫助是非常大的?!?/p>
活動現場
見證藝術的力量,為兒童的今天也為未來
與以往的媒體沙龍不同的是,本期媒體沙龍與“汩汩——流動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公益藝術展相結合,邀請青年導演、藝術家、設計師通過影像、裝置、AR繪本等多種藝術形式,帶領大家走近流動兒童,共同暢想公益事業的更多可能性。
據本次藝術展策展人、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博士候選人曾雨陽介紹,汩汩,意即溪水流動的聲貌,也是源源不斷的文思。作為此次展覽的藝術主題,“汩汩”象征著遷移至陌生城市的中國流動兒童群體,其境遇好像綿亙蜿蜒的河道,隱蔽、邊緣化,與城市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容忽視。展覽共分為“源”“游”“涌”三個章節,依次探討作為常青藤初心的流動兒童境況起“源”,“在城長生活館”成功案例的漫“游”,以及流動兒童社區服務未來目標的匯“涌”。三位參展藝術家——中國傳媒大學趙瑞敏、中央美術學院馬赫以及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高晨曦,分別通過影像、裝置和AR繪本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孩子們多年來在生活館內完成的繪畫、手工,以及在工作坊中童言無忌的趣聞軼事,呈現一場關于成長和生命力的協奏、迸發。